近日,俄罗斯披露了苏-57隐身战斗机采用了全新技术,有效降低进气道的雷达反射截面。这个消息被吹嘘成了俄罗斯战机“隐身技术的巨大突破”、“一个小改动大幅提高隐身性能”。
但如果我们参考战机发展史,就可以发现苏-57的所谓“隐身新技术”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东西,与中国和美国隐身战机在进气道上采用隐身措施,差距是巨大的。
通过最新照片显示,苏-57的进气道各增加了一套格栅,据称采用了可吸收雷达波的新材料。这就是苏-57所谓的“最新隐身技术”。
在此之前,苏-57的进气道没有任何遮挡,能够从正前方直接看到发动机风扇叶片,而风扇叶片恰恰是最能反射雷达波。尽管苏-57在外型上借鉴了F-22,在机体和机翼方面都采用边缘对齐等隐身设计,但是风扇叶片的软肋足以让这些措施大打折扣。
由此,西方一直认为苏-57战斗机的雷达“隐身”名不副实,完全无法和F-22、F-35和歼-20相比,最低只能相当于1平方米雷达反射截面,也就是“阵风”的水平。
客观讲,增加进气道格栅确实能有效改善苏-57原本的隐身漏洞,但是这种技术却是过时的。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,这种进气道格栅就出现于F-117A隐身战斗机上。
当时,F-117A“夜鹰”的矩形进气道,在入口安装了间距1.5厘米的吸波复合材料格栅,能够散射雷达波能量,从而避免雷达波照射到有高反射性的发动机风扇叶片上。然而,这种技术早已经被更先进的设计所淘汰。
进气道隐身格栅,只有早期的F-117A隐身机采用,美国在后来的F-22A和B-2轰炸机上都改用了另一个技术——S型进气道。
以F-22A为例,从进气口到发动机压气机之间的通道呈S形的拐弯形状,这种设计有效隐藏了风扇叶片,避免了被雷达波直接照射,从而弥补了战斗机最大的一个隐身漏洞。B-2轰炸机的设计也是类似的。
然而,F-22A是1997年首飞的,早在1986年就开始正式研制。B-2的时间更早,1989年就实现了首飞,1981年就开始了研制。也就是说,S型进气道的设计在3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,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的。然而,俄罗斯战斗机至今却没能学会这项技术。
除了S型进气道外,F-35还首创了DSI进气道,进一步推进了隐身技术的发展。
DSI进气道,全称“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”,它在进气道入口处采用一个固定鼓包模拟常规进气道中的一、二级可调斜板,不仅能够实现对气流的压缩,而且简化了结构,也能起到遮挡风扇叶片,增强雷达隐身的作用。
DSI进气道技术,需要很强的空气动力学和计算机设计能力,同时对材料的加工精度也有很高的要求。目前,仅有中国和美国在这方面获得了突破,就连欧洲的“台风”、“阵风”也做不到这一点。
事实上,除了美国的F-35外,采用DSI进气道技术的多是中国新型战机,包括了歼10C、“枭龙”、歼-20乃至FTC-2000G教练机。这些战机,因DSI设计带来的隐身性能增益是非常见效的。
也正是由于计算机设计和材料加工技术不过关,俄罗斯对S型进气道和DSI进气道仍然可望不可及,因此苏-57的隐身技术就显得颇为原始,仍停留在F-117A时代的水平线上。
与军营相见不久的新兵被“拎”上训练场,军姿反复调整,战术动作不断纠正,训练场上没有说笑,严肃认真与谆谆教导是她们的容妆。
脸盆整齐摆放,“豆腐块”棱角分明。高标准高质量,一个个小细节,她们耐心示范,伴新兵不断成长。
能力卓越,尽职专业
军姿标准到位,战术、防护、包扎训练有素。她们带新兵分外严格,对自己更是精益求精,教学有自己的独到之处,她们对新兵倾囊相授,助她们加速成长。
知兵爱兵,将心比心
驻足回望,她们与新兵相识也有些日子。日常起居百般照料,思想教育考虑万分,反反复复换位思量,心与心的交互把距离拉近,无私的推心置腹把新兵温暖。
爱如甘露,见微知著
她们亲切地称新兵为“小孩“,用纯粹的兵之初心哺育,给了背井离乡的她们如家的温暖。“孩子们”说班长的爱如甘露,甘露洒在半夜未掖好的被子上,洒在生病时一杯暖心的热水里,洒在情绪低落时,那温柔关切的话语里。
花季年龄,活泼烂漫
每天叫太阳起床,把汗水浇灌在训练场上。她们与新兵年龄相仿,有着同样的天真烂漫。休息时的她们,与新兵打成一片,谈论舞蹈音乐以及喜欢的“爱豆”,嬉戏说闹间皆是美好。平日里认真喊着“一二三四”,她们把花季的顽皮藏在心间。
新时代女兵班长们的青春风采,是舒展,是明媚,更是斗志昂扬!她们与新兵之间的情愫像春天的风,总能感受到它吹在脸上,带动幼苗起舞,让载着梦想的小船扬帆远航!